烘焙资讯 Information

糖不是孩子过动的元凶,是添加物 2019-10-25

很多人可能听过高糖效应这个词汇,意思是说孩子吃了甜食后,因为血糖飙升的影响,会开始跳上跳下、大声呛声、动手动脚,变得异常兴奋。口耳相传的结果,让很多家长无限上纲的认为,只要是甜的东西都不好,包括饼干、糖醋料理、甚至台湾土产的超甜水果等等。但其实大家都搞错对象了:让孩子跳上跳下的元凶,并不是糖,而是食品添加物。

文章开始之前,先达成几点共识:首先,糖果、饮料、果汁,与不清楚原料的糕点,因为带有许多额外单糖,以及非常多的人工色素、香精等添加物,既会造成肥胖蛀牙,又会让情绪失控,是最糟糕选择。而自己在家里做的饼干或糖醋料理,因为没有人工添加物,所以只会有肥胖与蛀牙的风险(若是加糖好几匙不手软的话),但并不会引起孩子情绪失控。至于水果虽然甜,但世界上没有任何大型研究证明“吃水果会引起肥胖与蛀牙”,反而很多研究发现吃水果好处多多,所以除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血糖之外,儿童是不用担心的。

 

高糖效应迷思的由来

一九七三年美国儿科医师凡高德的研究发现,吃含有水杨酸、人工色素、与人工香精的食品,会让儿童产生过动症状。当时凡高德医师把糖也归类在一切人工添加物中,但经过媒体的报导,大家就开始认为让孩子过动的原因,就只是额外添加糖惹的祸。这就是高糖效应这个词的由来。

但是就在一九九四年,美国范德比大学(Vanderbilt University)的渥莱荷医师(Mark Wolraich)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,他找了一群“号称”吃糖就会抓狂的学龄儿童,分成三组,一组吃单纯蔗糖,另两组吃阿斯巴甜(aspartame)或糖精(saccharin),让他们都吃得嘴甜甜,但只有一组是真的糖,另两组是假的糖,随后观察他们的过动症状。

结果显示,三组的过动行为比例,并没有差别。也就是说:孩子吃完甜的,就算血糖升高,或者是所谓的反应性低血糖,恐怕都不是造成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。


添加物才是过动元凶

如果不是糖,那么孩子喝完饮料过high的原因,应该就指向食品添加物。食品添加物,包括食用色素与防腐剂,引发儿童过动症状的研究,在过去这三十年其实并不少见。最有名的一篇,是二○○七年刺络针(Lancet)所刊登一项,在平常没有过动症状、三到九岁儿童族群的研究,证实喝了含有食用色素或苯甲酸钠防腐剂的饮料,都会强烈恶化孩子的过动症状。

奥勒岗健康与科学大学的学者,于二○一二年做了一项综合整理,统计了多年来,共三十四篇食品添加物与过动症相关的研究。这三十多篇文献并不容易分析,正如我们一般家庭所遇到的麻烦一样,就是食品添加物太多种了,不容易把过动症状归因于单一种物质的影响。但总体来说,有过动症状的儿童,经过减少摄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后,有将近三三%会达到症状的改善。

现在大部分人都能理解,孩子的暴冲与过动症状,并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。包括遗传、环境、心理发展、饮食、生活型态等等因素,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。单单饮食控制虽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,但至少这是一项明确可控制的因子,家长与老师只要把关得当,并且以身作则,不吃零食不喝饮料,应该是最基本的育儿标准。

回到本文的重点,结论是:

一、吃含有食品添加物的糖果、零食、饮料,的确会增加孩子情绪失控机率。

二、自己亲手做的饼干与食物,若良好控制糖分使用,可以不用担心孩子吃了过动,甚至还有安抚情绪的效果。

三、天然的水果可以尽量吃不需限制,除非是糖尿病患者。

 

资料来源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6352-/?utm_source=Parenting.FB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cp-f1-editor-5076352-190930